蟑螂作为人类最憎恨的生物之一,竟然来自2.5亿年前的三叠纪,是基本上与恐龙同代的动物,属于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

蟑螂生命力极为顽强,有生物学家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曾下过这样的定论:假若全球爆发核战争,在影响区内只有蟑螂能够继续存活。

而蟑螂传播疾病的能力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只是它不像老鼠、蚊子等的危害那么直观,但我们千万不能大意蟑螂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提到蟑螂,南方的朋友们对它可谓是“恨之入骨”。

但是,如果家里有孩子,一定不能见到蟑螂以后就简单粗暴的踩死!

这不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不懂打蟑螂,你可能也随时会中招!

就在前不久,邻居小李的孩子本来在家里好好的,突然就发高烧40度,咳嗽和腹痛,小李和她老公急死了,医院去。

肺炎?肺结核?各种检查做过,都不是。

但就是高烧不退,咋回事?

最后实在没有定论,就上了胸部CT。

竟然看到孩子肺那里,有卵圆形的虫子,虫子一端的鞭毛不停地摆动着……

天呐,肺里咋会有虫?是啥虫?

还是活的……

来不及猜测,最后赶紧上了呼吸机辅助,同时抗感染治疗。

确诊的结果:这些虫竟然和蟑螂有关。

这个肺里出现的虫,叫作蠊缨滴虫感染。

——这蠊缨滴虫,原本是寄生在蟑螂肠道里的,当把蟑螂拍死,蠊缨滴虫虫卵就进入空气里,孩子总坐在地上玩,在地上手脚并用,这虫就吸进肺里,吃到嘴里……

也就是说,如果在孩子面前,你踩死蟑螂,虫卵就有可能进入到空气传播进入——肺!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了蟑螂这种生物。

蟑螂哪家强?说起“蟑螂家三兄弟”,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可谓是各有千秋,但最娇气的一定是澳洲大蠊。

蟑螂普遍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两位“大蠊哥哥”之所以常年盘踞在南方,就是受不了北方寒冷的气候:

论个头体型,澳洲大蠊又输美洲大蠊一筹。抛开体长仅在10~15毫米之间的德国小蠊不谈,澳洲大蠊成年后最大体长约4毫米,而美洲大蠊成年后最大体长约40毫米,因此澳洲大蠊相对娇小一些。

澳洲大蠊虽略小一点,却与美洲大蠊一样具备飞行技能。因此,迎面飞来时很难判断对面来者何“螂”。

那么如何区分两位“大蠊哥哥”?看外貌。

其实澳洲大蠊与美洲大蠊外貌极为相似,但细看还是有些区别:

澳洲大蠊为深赤褐色,比赤褐色的美洲大蠊体色深;

头顶为黑色,比美洲大蠊的深褐色头部“配色”更分明;

前胸背板(靠近头部)有两块黑斑,黑斑边缘是对比鲜明的浅褐色,比美洲大蠊前胸背板的深褐色“蝶状斑”更明显;

身体中部靠前两侧各有一条显眼的浅褐色长带纹,也比美洲大蠊“蝶状斑”后的横条“小尾”也更明显。

而那种不会飞、体色饱和度偏低,前胸背板有两条平行小黑色纵条的小不点,就是北方人民都熟知的德国小蠊了。

如此一来,大家日后与会飞的大蟑螂狭路相逢时,或许就能知道对方是何许“螂”也了。

“蠊家三兄弟”除了长相不同,饮食品味也相差甚远:德国小蠊喜食发酵食品;美洲大蠊喜食腐败有机物质;澳洲大蠊则偏爱植物性食物。

当然,在没的选择时,三兄弟也什么都能将就,因此,蟑螂都能传播多种病菌和寄生虫,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如此看来比美洲大蠊娇气、娇小的澳洲大蠊完全没有强项嘛!不一定,澳洲大蠊或许比美洲大蠊更“甜”。

注意,娇嫩的娃娃受蟑螂影响极大!

很多宝妈都会都会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chongbing.com/dcbtp/1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