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作为人类最憎恨的生物之一,竟然来自2.5亿年前的三叠纪,是基本上与恐龙同代的动物,属于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

蟑螂生命力极为顽强,有生物学家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曾下过这样的定论:假若全球爆发核战争,在影响区内只有蟑螂能够继续存活。

而蟑螂传播疾病的能力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只是它不像老鼠、蚊子等的危害那么直观,但我们千万不能大意蟑螂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提到蟑螂,南方的朋友们对它可谓是“恨之入骨”。

但是,如果家里有孩子,一定不能见到蟑螂以后就简单粗暴的踩死!

这不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不懂打蟑螂,你可能也随时会中招!

就在前不久,邻居小李的孩子本来在家里好好的,突然就发高烧40度,咳嗽和腹痛,小李和她老公急死了,医院去。

肺炎?肺结核?各种检查做过,都不是。

但就是高烧不退,咋回事?

最后实在没有定论,就上了胸部CT。

竟然看到孩子肺那里,有卵圆形的虫子,虫子一端的鞭毛不停地摆动着……

天呐,肺里咋会有虫?是啥虫?

还是活的……

来不及猜测,最后赶紧上了呼吸机辅助,同时抗感染治疗。

确诊的结果:这些虫竟然和蟑螂有关。

这个肺里出现的虫,叫作蠊缨滴虫感染。

——这蠊缨滴虫,原本是寄生在蟑螂肠道里的,当把蟑螂拍死,蠊缨滴虫虫卵就进入空气里,孩子总坐在地上玩,在地上手脚并用,这虫就吸进肺里,吃到嘴里……

也就是说,如果在孩子面前,你踩死蟑螂,虫卵就有可能进入到空气传播进入——肺!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了蟑螂这种生物。

提示大家:遇见蟑螂不能踩,会越踩越多!

蟑螂不但看上去让人感到恶心和害怕,而且还脏。

蟑螂可携带致病的细菌、病毒、原虫、真菌以及寄生蠕虫的卵,并且可作为多种蠕虫的中间宿主,目前已证明蟑螂携带约40种对人体有害的细菌。

看到蟑螂,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踩死它,踩死它,踩死它!

快停下!这样做是错的!

蟑螂不能用脚踩的原因如下:

第一个原因:蟑螂卵有一层保护壳,所以即使蟑螂死了,但是蟑螂卵还会存在,直接踩死会导致蟑螂卵随着踩踏挤压出来,并且孵化成蟑螂。

第二个原因:蟑螂的神经结构十分特别,它没有任何痛觉,也没有血压,即使踩死了,失去头部也能存活一周左右的时间。

第三个原因:蟑螂本身就带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直接踩死之后,细菌和污垢会粘在鞋子上面,会将这种细菌带去家里各个角落。并且蟑螂死后还会散发出气体,会召唤大量的蟑螂吃掉自己的尸体。

所以大家发现蟑螂千万不要直接用脚踩死,这个方法很容易导致家里蟑螂再次泛滥。

蟑螂哪家强?说起“蟑螂家三兄弟”,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可谓是各有千秋,但最娇气的一定是澳洲大蠊。

蟑螂普遍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两位“大蠊哥哥”之所以常年盘踞在南方,就是受不了北方寒冷的气候:

论个头体型,澳洲大蠊又输美洲大蠊一筹。抛开体长仅在10~15毫米之间的德国小蠊不谈,澳洲大蠊成年后最大体长约4毫米,而美洲大蠊成年后最大体长约40毫米,因此澳洲大蠊相对娇小一些。

澳洲大蠊虽略小一点,却与美洲大蠊一样具备飞行技能。因此,迎面飞来时很难判断对面来者何“螂”。

那么如何区分两位“大蠊哥哥”?看外貌。

其实澳洲大蠊与美洲大蠊外貌极为相似,但细看还是有些区别:

澳洲大蠊为深赤褐色,比赤褐色的美洲大蠊体色深;

头顶为黑色,比美洲大蠊的深褐色头部“配色”更分明;

前胸背板(靠近头部)有两块黑斑,黑斑边缘是对比鲜明的浅褐色,比美洲大蠊前胸背板的深褐色“蝶状斑”更明显;

身体中部靠前两侧各有一条显眼的浅褐色长带纹,也比美洲大蠊“蝶状斑”后的横条“小尾”也更明显。

而那种不会飞、体色饱和度偏低,前胸背板有两条平行小黑色纵条的小不点,就是北方人民都熟知的德国小蠊了。

如此一来,大家日后与会飞的大蟑螂狭路相逢时,或许就能知道对方是何许“螂”也了。

“蠊家三兄弟”除了长相不同,饮食品味也相差甚远:德国小蠊喜食发酵食品;美洲大蠊喜食腐败有机物质;澳洲大蠊则偏爱植物性食物。

当然,在没的选择时,三兄弟也什么都能将就,因此,蟑螂都能传播多种病菌和寄生虫,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如此看来比美洲大蠊娇气、娇小的澳洲大蠊完全没有强项嘛!不一定,澳洲大蠊或许比美洲大蠊更“甜”。

冬天就没有蟑螂了吗?

其实很人都认为蟑螂在夏天最猖獗,秋冬后它们会自然死去,所以秋冬都没有考虑灭蟑的问题,那你也认为这样是对的吗?

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冬季,随着室外气温的下降,温度相对较高的室内便成了蟑螂等害虫的“温床”。蟑螂有明显的季节消长和越冬状态。当温度低于7.5℃时,蟑螂会进入越冬状态,4℃不能活动,-5℃才会死亡。

蟑螂成虫、若虫、卵鞘均能越冬,尤其以后两者居多。越冬状态下,蟑螂仅仅是停止行动而非停止生育,一旦气温稍有回升,蟑螂就可以出来活动。

尤其是如今,冬季室内有取暖设备的情况下,室内温度较高,蟑螂极有可能不仅如此越冬状态。

有数据调查显示,冬季开启取暖设备后,室内温度升高,以蟑螂为主的病媒生物的密度有升高趋势。例如,使用中央空调的宾馆,因室内外温差较大,蟑螂多会聚集在有暖气的房间内,紧挨着热源栖息。

所以气温的下降,暖气片、洗衣机、电脑主机、冰箱、电饭锅、电烤箱周围成为蟑螂的“庇护”场所。

病媒生物专家一致认为,冬天才是消灭害虫的好时机。

蟑螂的生命力特别顽强,所以不存在进入秋冬季就会自然死亡的情况。甚至秋冬季节尤其是刚刚供暖后,是最佳的灭蟑时机,如果家庭或单位蟑螂密度高,可以趁机进行灭蟑。

而且蟑螂怕冷,活动相对静止,因此冬季灭蟑较为有利,且冬季灭蟑还可以有效控制夏季蟑螂的大规模爆发。

家里出现一只蟑螂,就已经有十几万蟑螂?看完"一身冷汗",别再大意

家里出现一只蟑螂,就已经有十几万蟑螂?这说的有点夸张了,但是不代表没有

如果你“幸运”地在家里和一只蟑螂偶遇,那么恭喜你了,还有上百只蟑螂在排着队给你惊喜

毕竟,群居生活的蟑螂——数量只有0和无数的区别

你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有一只,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可能有一窝

一只蟑螂最多能生出只蟑螂,更令人绝望的是……

蟑螂能无性繁殖,即使在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无法完成交配的情况下,雌蟑螂也会产卵,生下来的小蟑螂也都是雌的。

尤其在气温在逐渐升温的时候,蟑螂就跟打了興奋剂一样繁衍得越来越多。

有着“小强”称号的虫子,它们只需要交配上那么一次,就可以连续不间断的进行产卵

可以说一只虫子,能生出一个“连队”

橱柜、水槽、抽屉等角落都是它们栖息地

一到深夜它们就会爬过

饮水机、牙刷、毛巾甚至食物

相信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人,会喜欢这种害虫(如果有的话当我没说)

它们简直比你都要像这个家的主人

震惊!蟑螂居然“吃人”!

近年来,网络上诸多网友爆料称自己身上出现了伤口,竟是被蟑螂咬的。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chongbing.com/dcbtp/1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