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氏仙女虾、条纹副棘鳅、条怒江鸟巢兰、葡萄石豆兰、缅甸尖药花、短梗树萝卜、燕尾凤仙花、腺萼石海椒……,这些不明觉厉的名字,你都知道是什么吗?

这些珍稀新物种能够被发现,还要从中缅联合野外生物多样性科考说起。

不为人知的物种避难所

经历一个月风餐露宿的中缅联合野外科考队员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赶紧投入到科考新物种的鉴定和研究中。

“通过野外科考,我们发现,缅北地区是东南亚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特别是该地区保存了大量的珍惜濒危物种,可以说他是全球少有的物种地理避难所。”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秘书李仁对记者说起此次考察的收获。

然而,随着缅甸森林砍伐和破坏,刀耕火种、渔猎采集等给缅北葡萄地区的自然生境造成很大破坏,给当地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急需加大力度理清生物多样性本底材料。

4月28日至5月26日,应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率队对缅甸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包括维多利亚山、缅北Hponkanrazi自然保护区和Hkakaborazi国家公园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野外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这已是第五次中缅两国联合野外科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助理、研究员权锐昌率队,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共25人参加了此次野外科考。

科考途中,偶遇当地的刀耕火种5处,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燃烧声,近千亩林地被砍倒烧毁,科考队员目睹这一切,扼腕叹息。

缅甸的生物多样性岌岌可危,且迄今为止,缅甸还没有一部科学完整的动植物名录,这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巨大障碍。因此对于缅甸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迫在眉睫,急需这样一批科学家将当地物种的现实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岂止是风餐露宿

听着野外考察,是不是会浮现出山清水秀、奇花异草……,但你远远不会想到真实的野外考察可远不止风餐露宿。此次联合科考恰逢雨季,山区的天气多变,险路和深沟密布,科考队员披着雨衣,在泥泞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甚至在雨中遇到山高路滑跌倒时也没有办法及时救治,还有更可怕,蛇会在不经意在出没,蚊虫、蚂蟥这些令人不堪其扰的小害虫在林间肆虐,胳膊和腿上布满了红色的叮咬红肿。

由于交通不畅和人烟稀少,科考队工作生活物资供应十分困难,食物也不易保存,科考队风雨兼程,一路艰苦作业。雨停时,还能支起简易炉灶蒸一锅米饭,下雨时,队员们在树下撑着伞吃几口也算就餐。

这次科考,即使恶劣的条件,都没有耽搁中缅队员们的考察目标。在考察中,队员们对樟科、姜科、豆科、茜草科、葫芦科、鳞毛蕨科、藤黄科、苦苣苔科、兰科等类群研究材料开展了广泛地采集工作,对沿线不同海拔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观测记录,收集了部分动物标本和30台红外相机监测的动物照片,采集了无脊椎动物标本(如端足目钩虾属和蜘蛛)等大量宝贵的标本和动植物多样性基础数据。

此次科考初步整理发现缅甸被子植物一新纪录科霉草科(Triuridaceae)、兰科一新属材料、疑似植物新种9~12个,缅甸新纪录属9个。目前,东南亚中心相关研究团队正在深入研究。

科研也要手牵手

“希望今后有更多联合科考的机会,在合作中学习中国先进的科研技能,也希望中国能帮我们培养青年科研人才,提升科研实验条件”缅甸林业研究所木材研究室负责人UkyawwinMuang是此次科考的缅甸队员,他希望能到中国短期学习进修。

缅甸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地区,也是国际研究报道相对空白地区,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科学院率先和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签订了科技合作备忘录,并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在缅甸内比都共建“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简称东南亚中心)。

东南亚中心作为中国科学院“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结合国内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通过资深科研人员的参与,抓住了东南亚地区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发展与保护的主要矛盾。目前,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内比都共建了4个联合实验室,以便于将野外科考的材料带回室内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招聘了5名缅甸青年科研人员,参加4个联合实验室的各项工作。

“东南亚中心的建立为缅甸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常务秘书长UKhinMaungYee说,力争通过东南亚中心培养一批科研人员,为缅甸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同时通过东南亚中心加强中方优势科学技术在缅甸的应用,推动缅甸的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中缅合作逐渐深入,自年起中国科学院和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全面启动了缅甸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以期共同完成缅甸科学完整的动植物名录,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经过连续开展了5次大规模野外生物多样性调查,科考队从最初的8人扩大到25人,累计步行约公里,记录和采集动植物标本近种,发现发表动植物新类群10多种。目前,缅北动植物多样性本底已基本调查清楚。

记者:王凤娟

责编:王海

采访支持: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chongbing.com/yddcb/9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