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正规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五官科刺血疗法

说起“放血疗法”,很多人都会有所耳闻,不过,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江湖术士”的一种骗人手段。而演员潘粤明的母亲也曾为救脑梗的老伴,在家放血治疗,引发了广大医护人员的激烈讨论。而后他道歉称“不希望误导大家”,同时提醒网友生病一定要重视,医院按照程序认真检查。

那么,放血疗法在中医中到底是否属于一种存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呢?

“放血疗法”历史悠久

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记载,经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也证明了刺络放血疗法具简、便、廉、验等特点,故沿用至今。

所谓的“放血疗法”在中医中称为“刺络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使用“三棱针”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放出一定量的血液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古老疗法,能祛除邪气,从而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恢复正气的作用。

“刺络疗法”历史悠久,至少存在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作为人类最初的医疗手段,曾被世界各地人民所使用。

“刺络疗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热喘、衄血等。唐宋时期,该疗法已经成为中医重要的特色疗法之一。《新唐书》中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都用到了“刺络放血”,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明清时期,“刺络放血”已开始流行,三棱针也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也沿用至今。

中西医“放血疗法”有区别

中西医的放血疗法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医的刺络放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对于放血的量和部位等有严格的操作标准。

  气血理论和经脉理论是放血疗法治疗的理论基础。气血和调是人体正常健康的状态,《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络脉是六淫外邪传入的通道,《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菀陈则除之”,即以放血疗法治疗瘀血、脉络不通等病症,是中医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欧洲的放血疗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去除人体内多余的液体,和灌肠、催吐等方法的原理类似。在工具使用上,目前中医采用经严格消毒的三棱针、蜂针、注射针头等,而欧洲则是采用刀割开血管,不利于血量的控制。

从西医的发展史看,放血疗法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埃及人、希腊人都热衷于用此方法来治病。一段时间里,在欧洲、亚洲、美洲,放血疗法成为治病的主要手段。放血疗法看了令人毛骨悚然,用刀直接割血管,用铁盆来接血。血液从血管里喷射而出。该方法的使用在18世纪进入了高峰期,直到19世纪末才逐渐被淘汰。

“放血疗法”注重“三因制宜”

一般认为,中医放血疗法的主要治疗机制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具有通经活络、祛邪解表、泻热开窍、祛瘀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或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风闭症、急性咽喉肿痛、中暑、头痛、肩周炎、丹毒等,虚证患者刺血宜整体评判患者身体机能。

《灵枢·血络论》曰:“脉气盛而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所以重症虚证患者放血疗法宜慎重。即使实证,也要掌握放血时机,如外科疮疡脓未成熟时,不宜放血,以免邪毒内陷。贫血、低血糖、低血压、妇女产后气血亏虚;凝血功能障碍者;全身脏器衰竭者;大劳、大汗、大惊、饥饱失常等体质虚弱者;孕妇体弱,均属禁忌放血。

中医的“放血疗法”一直以来在降压、镇痛、泄热、缓解急性期症状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医生在严格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对适应症进行准确的辨证,注重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放血疗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缓解急性期症状效果显著等特点,目前,在中医临床治疗上仍经常使用。

1.急救、退热:对井穴和人中进行针刺放血可以促醒、退热、退烧。点刺少商放血5到7滴,可治疗急性扁桃腺炎。

2.治疗瘀血:对委中穴进行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急性腰扭伤属于膀胱经部位瘀血病变,往往疼痛难忍,而委中穴为膀胱经的合穴,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采用委中进行刺络放血,止痛效果显著。

3.治疗高血压、头痛:在百会穴、太阳穴、耳尖针刺放血,治疗高血压、头痛效果较好。东北地区是高血压高发地区,民间治疗方法常采用患者头低脚高位,百会穴放血到毫升。百会穴位于巅顶,与足厥阴肝经上有密切联系,具有平肝熄风的作用。所以百会穴放血只适用于辨证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头痛患者,且出血量5到10毫升即可。但这个方法并不能治愈高血压,只能缓解,控制血压升高的症状,日常的控制和维持依然需要西药配合。

中医放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穴位放血

1.耳尖放血。多应用于实热之证,其中以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皮肤疾病、心血管疾病多见。

2.大椎穴放血。大椎为督脉穴,主一身之阳,故大椎穴放血可泄诸阳之邪热,达到调和营卫、疏通闭塞、排毒消肿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和后发际疮等。

3.委中穴放血。“腰背委中求”。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慢性腰痛、恶疮和顽癣等。

4.十宣穴放血。十宣穴位于四肢末端,为三阴、三阳之经气贯通交会之所,十宣穴点刺放血可使蕴积之热得以宣泄,郁闭之气得以通达。有效用于治疗高热、中暑、晕厥等。

5.十二井穴放血。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是中医传统的急救措施之一。可用于治疗中毒意识障碍和中风初起急救等。

二、浅表小静脉放血

1.耳背络脉放血。  用于治疗小儿急性发热,或慢性咽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2.下肢浅表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刺络放血可祛瘀生新、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从而达到改善下肢循环作用。

三、局部放血

多用散刺放血法,即使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在病变或病痛局部进行分散、多次点刺。根据欲刺部位大小不同,可刺多针,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踝关节扭伤等。

五官科疾病

一、目赤痛

目赤痛民间称火眼、风热眼等。多因外感风热,郁而不宣;或因肝胆火盛,循经上扰,致经脉闭阻,血壅气滞而发。

太冲、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椎、肝俞,火罐拔吸15分钟。

风池,梅花针弹刺出血。

上星、少商,三棱针点刺出血。

身柱、胆俞,火罐拔吸15分钟。

太阳、合谷,梅花针弹刺出血。

1.用梅花针轻微弹刺眼圈部、拿提出血。

2.用大头针或三棱针挑刺耳尖穴出血。

1.用三棱针点刺内迎香出血。

2.用三棱针在攒竹、丝竹空等穴处放血。

病例一

陶某,女,34岁。重庆市水土镇某机械厂工人。

主诉:双眼肿痛,心烦意乱,周身不适1年。

症状:目赤肿痛,面红心烦,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脉弦数。

诊断:目赤痛(肝胆火盛型)。

治则:清肝泻火。

治法:用细三棱针尖挑耳尖穴挤出血,在大椎穴用梅花针弹刺后拔罐出血,第二次在内迎香穴放血,经3次治疗痊愈。

病例二

姚某,男,37岁。陕西省西安市某印刷厂工人。主诉:几日前双眼红肿疼痛,用四环素眼膏和其他眼药水,但不见效。症状:目赤肿痛,面红心烦,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脉弦数。诊断:目赤肿。治则:清肝泻火。治法:第一次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出血。血为紫红色。第二次用三棱针点刺太冲、太阳出血,血为鲜红色,在大椎、肝俞火罐拔吸15分钟,经两次针刺出血后,患者眼疾痊愈。

二、耳鸣、耳聋

此证多因肝胆之火上逆,致使少阳经经气闭阻;或因外感风邪,壅遏清窍;或因肾气虚衰,精气不能上达于耳所致。虚则补,实则泻。

中渚、侠溪,三棱针点刺出血。

肝俞、大椎,火罐拔吸15分钟。

翳风、角孙、瘈脉,梅花针弹刺出血。

太冲、丘墟,三棱针点刺出血。

胆俞、身柱,火罐拔吸15分钟。

关元、外关、合谷,梅花针弹刺出血。

1.在中渚穴用三棱针或大头针点剌出血。

2.用梅花针在颔厌、悬厘上弹刺出血。

在百会穴、后溪、昆仑、听会等穴上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鼻塞

此证多因外感风寒之邪,鼻塞不通,以致肺气不宣所致。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颈强,流涕等症状。

上星、迎香,三棱针点刺出血。

肺俞、大椎,火罐拔吸15分钟。

脊柱两侧,梅花针弹刺出血。

尺泽、偏历,三棱针点刺出血。

身柱、风门,火罐拔吸15分钟。

风池、合谷、列缺,梅花针弹刺出血。

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迎香穴出血。

1.用三棱针点刺内迎香出血。

2.用梅花针弹刺脊柱两侧,然后火罐拔吸出血。

病例

李某,女,41岁。湖南省长沙市工人。

主诉:感冒2日,一直头昏痛、鼻塞。

症状:鼻塞不通,头痛项强,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祛邪宣肺。

治法:用两指点按迎香5分钟,用细三棱针点刺内迎香出血。用梅花针弹刺大椎、肺俞穴,配合拔罐吸血。经2次治疗,病痊愈。

四、牙痛

此证多因胃经积热上冲,或风火之邪循经上扰;或因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亦有平素多食甘酸之物,侵蚀牙齿成龋齿等所致。

颊车、内庭,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杼、胃俞,火罐拔吸15分钟。

脊柱两侧,梅花针弹刺出血。

冲阳、下关,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椎、肾俞,火罐拔吸15分钟。

合谷、风池、大迎,梅花针弹刺出血。

1.用牙痛点由轻到重地按揉10分钟后,三棱针刺出血。

2.用梅花针在列缺穴上点刺,然后按揉推旋15分钟。

病例

杨某,男,53岁。四川省射洪县小学教师。

主诉:牙痛1日,不能入睡,局部红肿,张口困难。

症状:左侧下尽头牙疼痛,局部红肿,伴有口臭、口渴,大便干,苔黄,脉洪等症状。

诊断:风热牙痛。

治则:清泻阳明。

治法:用三棱针点刺颊车、内庭穴出血,血出为紫红色。在胃俞穴上用梅花针弹刺,火罐拔吸10分钟出血,血为紫红色。用指点揉合谷、列缺穴,术后痛立止。2天后红肿消失,牙痛痊愈。

五、咽喉肿痛

此证多因外感风热,邪气壅肺,上灼咽喉;或肾阴不足,阴液不能上润,加之邪火妄动;或胃、肺二经郁热,邪热上犯等因素造成。虚则放气,实则放血。

少商、内庭,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椎、膻中,火罐拔吸15分钟。

颈喉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商阳、陷谷,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杼、肾俞、肺俞,火罐拔吸15分钟。

尺泽、合谷、关冲,梅花针弹刺出血。

1.在商阳穴上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在耳壳背部找出明显的小经脉,用三棱针或大头针挑刺出血2-5滴,患左取右,患右取左。

1.用三棱针挑刺太溪穴出黑血。

2.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关冲穴出血。

病例

杨某,男,42岁。家住河南省开封市相国寺路。

主诉:感冒1个月,咽喉肿痛。

症状:咽喉肿痛,吞食困难,时有寒热、头痛。

诊断:咽喉肿痛。

治则:疏风散热。

治法:用三棱针点刺太溪穴和耳后静脉三条穴出血,经2次治疗效果良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chongbing.com/mxmdcb/1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