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蚕蛊夺人魂魄,挑生蛊腹内播种,谈谈苗蛊
白癜风是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6746049.html 蛊术,与湘西赶尸术、南洋降头术合称为东南亚三大巫术,苗蛊之名尤甚。 “蛊”是个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蛊,腹中虫也,从虫从皿”。《左传》中也说:“皿虫为蛊。”可见蛊就是养在器皿中的虫子。 △蛊的繁体字,三虫在皿。 可人家还说了“腹中虫”啊,难道是用肚子作器皿?非也,是这些小可爱能钻进人的肚子。 蛊很早就与人体疾病有关系。 《小屯·殷墟文字乙编》编号片中有甲骨文记载:“有疾齿,唯蛊虐。”《左传》中记载一名叫“医和”的医生给晋平公看病。医和诊断后表示,晋平公属于纵欲过度,身体被掏空,就像中了蛊一样(“近女室,疾如蛊”)。 怎么看这个“蛊”都不是啥好玩意儿。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通书·六书略上》说:“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就是说把各种毒虫放到一个器皿中,让它们自由搏击,最后得胜的毒中小霸王就是蛊。 △五毒: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 《天龙八部》中,阿紫为了修习化功大法,用神木王鼎诱捕毒虫前来相斗,最后吸引到的冰蚕竟然能将蟒蛇秒杀。阿紫便决定用这冰蚕来练功。这一套流程,就近似养蛊的方法。 △阿紫从星宿老怪丁春秋那里偷来了神木王鼎。 清末书法家陈国钧记载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对制蛊方法介绍得更为详细。 年,陈国钧在福建龙溪一带旅行。在他雇的仆人中有个姓潘的老哥,短短几天内身体暴瘦,脸上血色全无。有人说老潘定然是中了蛊毒。 陈老师请来一位巫师治疗,老潘才幸而痊愈。陈老师好奇心被勾了起来,花大价钱才让巫师告诉他制蛊的方法,而且只是其中一种—— 法以古历五月五日午时,随意取一生毒虫,放于瓦制小香炉内,以辰砂蘸笔,画符于黄纸上,将炉密封,不令透风。乘人不觉,埋于十字路口。至四十九日之后,密挖视之,若封符破,则术不灵;若封符如故,则密取归,置卧床下,晨夕以清茶馨香供奉。取香灰少许,置过客饮料或食品之中(造此蛊者,皆开旅馆之人)。客受其蛊,久必病发身死。 △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蛊。 这种蛊造出来后还需要放到食物里,属于比较低级的下蛊方式。有的蛊师对人呵一口气,乃至看人一眼,都可以于无形中下蛊。 “苗之蛊毒,至为可畏,其放蛊也,不必专用食物,凡嘘之以气,视之以目,皆能传其毒于人;用食物者,蛊之下乘者也。” ——刘介(民国)《苗荒小纪》 蛊的种类繁多,其中,相对较为常见的有十三种: 螭蛊、蛇蛊、金蚕蛊、篾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神、疳蛊、肿蛊、癫蛊、阴蛇蛊、生蛇蛊、三尸蛊。 如果按民族来源划分,壮族、普米族、彝族、僳僳族、苗族等都有制蛊的本领。 比如彝族的蛇蛊就比较厉害。清代《姚州志》中说过,当地(云南姚安)彝族人炼养的蛇蛊分为两种: 用活蛇炼的叫生蛇蛊,中蛊者身体表面会有明显的肿块隆起,还一跳一跳的,令人全身疼痛;用死蛇炼的蛊叫阴蛇蛊,中蛊者不仅发烧腹泻,而且体内还有异物爬来爬去的声音,三十天内必死无疑。 各族的蛊术都有独到之处。但要说到最为有名的,还得是苗蛊。社科书《苗荒小纪》就奉苗蛊为蛊中霸主。 据说,苗族人可分为红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等分支,除此之外还有一支神秘的蛊苗。会下蛊的就是蛊苗这一支。 △苗人不同分支穿的衣服颜色不同,比如图中女子是位黑苗。 田蒙斋曾在《黔书》中这样记载: 蛊,他省所无,惟云、贵、闽、广则有之。苗蛊欲致富者多畜蚺、虺、蜈蚣诸毒物于甖缶中,滴其涎沫于酒食以饲人,中之者绞肠吐逆,十指皆黑…… 这还只是比较普通的苗蛊而已。要说到有名头的,空姐简单给大家介绍两种。 一种叫做挑生蛊。 何为挑生蛊呢?南宋年间有这么一桩故事,宋高宗绍兴四年,有个叫陈可大的领导出任广东肇庆知府。不知道新官上任得罪了谁,陈大人身上莫名其妙地长了一个碗大的肿块,下床都成问题。 乍一看像是彝族蛇蛊中的生蛊吧?其实不然。有专业的医生辨别出来了,用一味叫升麻的中药,研磨好后加水调匀,给老陈服下。老陈喝下去后立刻冲往厕所,居然拉出了一坨葱。 就是这么奇葩,挑生蛊能让人体内长出其他植物甚至动物。南宋雷州就有个女子,中了挑生蛊,服药后吐出来一个肉团,血淋淋的肉膜里面居然是只鸡。 另外一种叫做金蚕蛊,也就是《苗疆蛊事》中陆左养的蛊。这种蛊可了不得,不少人视之为蛊中之王。 金蚕蛊本身很讲究牌面。 首先,爱干净。养金蚕蛊的人家里绝对一尘不染,干净得不像话。 其次,费钱。宋代有本《铁围山丛谈》,说金蚕蛊“日食蜀锦四寸”。就是李宇春《蜀绣》中唱的那种名贵布料,它一天吃四寸,放现在相当于喂它爱马仕的丝巾。 △据说金蚕蛊长这样,你信吗? 有底气讲排场,一般是有些真本事的,金蚕蛊也不例外。首先,人家水火不侵、刀枪不入,单凭这一点就甩同行几条街。 更厉害的是,一般的蛊最多把人害死,但中金蚕蛊的人不仅会死,而且魂魄会被金蚕蛊拘给蛊师做奴隶。 又有金蚕蛊,夜则飞出饮水,光如疋练,金彩灿然。要皆利人财物或与人有隙,或代人抱怨,故以饷之,远则十年乃发,近则俄顷一为。 ——田蒙斋《黔书》 三年必杀,过期不候 《驱蛊录》记载: “隋书志江南数郡往往畜蛊,而宜春偏甚(如果空姐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隋书·地理志》中说的)。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 最后一句亮了。中蛊之人死后,其财产会归下蛊之人所有。其实不光如此。有的蛊师会先暗中给人下蛊,等到中蛊者难受至极的时候现身,装作医生或半仙儿解蛊,趁机敲一笔竹杠。 苗疆还有一种情蛊,据说姑娘只要给男票用上这种蛊,对方就会做她一辈子的舔狗。当然,也有人不为钱不为情,下蛊害人就是为了能够解恨。 △在游戏《仙剑奇侠传5》中,女二号小蛮就梦想用神农鼎炼出情蛊,让自己师父与外公相恋。 下蛊的确对蛊师有莫大的好处,不过副作用其实也大得很。《驱蛊录》引文后面还有句更亮眼的:“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 三年之内如果不用蛊杀人,自己就会中蛊,有点像养小鬼的反噬。 所以三年之期将至时,如果蛊师还没杀人,往往就会对不相干的路人甚至亲友下手,从而完成自己的KPI。 蛊在人在,蛊亡人亡 《搜神记》中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河南荥阳郡,有一家姓廖的,家里世代养蛊,靠这个来发家致富。后来家里儿子娶了媳妇,怕吓到人家,就把养蛊的事瞒了下来。有天一家人都出门去,只剩下儿媳在家,出事儿了。 儿媳看到屋里有个大缸,不知道里面是家庭小金库还是婆婆的化妆品,擅自打开缸来,见里面居然是条大蛇。儿媳端的是条好汉子,临危不乱,煮开一锅热水,“啪”地给蛇来了个淋浴快洗。 家人回来后,儿媳得意洋洋地报告自己杀蛇的壮举,家人们一脸懵逼,没一会儿过去,除儿媳外,一家人死得整整齐齐。 妇试发之,见有大蛇,妇乃作汤灌杀之。及家人归,妇具白其事,举家惊惋。未几,其家疾疫,死亡略尽。 ——《搜神记》 △这家人的死状大概就像图中这样吧。啧啧,求儿媳妇的心理阴影面积。 湖南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的地方志《乾州厅志》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苗妇能巫蛊杀人,名曰「放草鬼」……秘设一坛,以小瓦罐贮水,养细虾数枚……人得瓦罐而焚之,放蛊之人亦必死。 所以,在某些蛊与蛊主之间,是存在一种神秘联系的。蛊一旦受到伤害或毁灭性打击,蛊主也会遭到同样的伤害。 除了这种联系外,养蛊者更广为人知的后果是他们的命数。一旦开始养蛊,逃不过:孤、贫、夭,三种命运必遭其一。 孤。一辈子不能脱单都很正常,更可怕的是蛊主可能在社会中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年9月,在贵阳举行的一次苗、傜民族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到了自己回黔东南州黄平县探亲时,亲眼所见的一幕: 苗寨里有位年轻姑娘。有人说她养蛊,不少年轻人便聚集在姑娘家门口,一边骂街一边向她家里砸石头。姑娘吓得不敢出门。 这类被大家知道养蛊的人,会被集体孤立,在婚事上更被大家直接从中意名单中抹掉。 贫。有些养蛊人,哪怕挖到金矿都会给人骗走,中了彩票也会错过兑奖期限,这就是命。 夭。就是死得早。上面提到“蛊亡人亡”的事件,并不限于年轻人,老年蛊主也一样有这种危险。但夭折的噩运,就是针对年轻人的。搞不好刚过二十岁生日的时候吃奶油蛋糕噎死,睡前没上厕所结果半夜膀胱爆炸,这都说不好。 在封建时代,养蛊人的下场还不光来自于命数,朝廷对这些旁门左道的处置也相当严厉。 公元前91年,也就是汉武帝在位的第50个年头,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两项大罪:一是未经许可就与阳石公主啪啪啪,二是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 刘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先是收割了公孙贺父子和阳石公主的人头,又命令江充进一步彻查巫蛊之案。 这个江充不是啥好鸟,查来查去,冤枉到了太子刘据头上。最后逼得皇后卫子夫和太子相继自杀。一场大案,牵连人数上万,史称“巫蛊之祸”。 巫、蛊同源,这次事件虽然没有明确涉及到某种蛊毒,但也增强了统治者对蛊的厌恶。 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当众执行死刑)。 ——《贼律》(汉) “诸造蓄蛊毒及教令者,绞。”。 ——《唐律疏议》(唐) 北齐到隋唐时期,蛊术还被列为“十大恶”之一,属于大赦天下都没有它的名额那种,与之并列的都是杀害父母、谋反这类大罪。 明朝人邝露说,壮族地区的一名叫提陀潜的“峒官”(干部)抓到下蛊的妇女后,将她的身体埋在土地中,只露出头部。这可不是为了方便她呼吸,而是要在她头顶浇上蜡汁点火焚烧。 法律制定得再严酷,也总有歹人以身犯险,下蛊害人。假如生活中遇到这类事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是对中蛊的识别。据说,要区分自己是患了普通疾病还是被下蛊,有个最常用的方法:生吃豆子。 黑豆、黄豆都可以。正常情况下生吃豆子,能辨出豆子的腥味,但中蛊的人就吃不出来腥味。 如果想再提高一点准确度,可以用熟鸡蛋。把熟鸡蛋放在患者枕头下,三天过后若蛋壳完好,剥开看,如果蛋黄像被虫子噬咬了一般,那基本可以断定就是中蛊了。 确定中蛊之后怎么办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得找到下蛊的人才能解蛊。因为每个蛊师下蛊都很有个人风格,光看症状倒推不出来。如果强行治疗搞不好还会帮倒忙。 △万病皆可喝热水。 所谓“歪门邪道”、“旁门左道”,可并不是老祖宗有行业歧视。蛊术法门也许有奇效,但副作用也难以估量,普通人还是敬而远之就好。 文中提到的关于蛊术的各种不科学之处都来自传说,我是不信的。 ——空姐 *选题/林昭 ·——End——· -热文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chongbing.com/mxmdcb/109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見信鴿疾病的ldquo偏方rdq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