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不那么科学的科学院
白癫疯 http://www.zgbdf.net/大学是在社会需求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它是现代文明的源头。而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是拥有一所世界闻名的科学院。我们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带着演化的思维去解读它们的价值。英法的差距我们再来谈谈科学院,法国科学院因为有路易十四的大笔经费投入,所以实验都是大手笔的,第二年还开工了巴黎天文台。而英国皇家天文台建立就晚多了,要等科学院成立之后15年才开工。这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格林威治天文台。但最初建成之后的10几年时间里,设备寒酸,台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台长,一个是干杂活的,这个干杂活的还真就是干一些打扫卫生的工作。所以跟天文观测有关的内容全都是这个台长弗拉姆斯蒂德一个人苦苦支撑。到他去世的时候,留下来的星表上一共有颗恒星。而之前课里,我们说的那个第谷·布拉赫,他是之前观星最精确的人,他做出的那个星表上只有颗恒星。英法这两个国家的科学院真正可以说在资源投入上相提并论,那还是在年之后了。之所以后来的资源投入多了,也是因为最初科学成果推进的一路上,比如说为了能看清遥远星空的设备,这个设备也能用在看清远方的敌舰了,或者说有一些本来只是用于精确测量角度,能够准确记录星表的设备,也可以给航船导航了,定位了。所以,英国不断的殖民扩张,也让他们整体富有起来。那法国更不必说,从开始就是对科学大手笔地投入,所以才有了我们之前说的测量的那个系列的时候,法国科学院两队人,一队去了北极,一队去了南美洲,测量地球到底有多圆的故事。那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就是年。年,法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家回来,法国科学院就已经验证了地球其实是很圆的。当然,那个比较倒霉的深入到亚马逊丛林的拉孔达明要再过8年才能活着回到法国呢。测量金星凌日英国科学院那边启动大型的实验比较晚,比法国晚了26年,他们这次是规划去测量金星凌日,这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金星从太阳前面经过。那你说测这个有什么用呢?主要是可以通过金星跟太阳的遮挡关系,算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当时的天文学家已经知道水、金、地、火、木、土这几颗行星轨道的半径之比,就是只知道比例,不知道具体的数字。所以,其中只要有一个数字确定了,其他行星之间的距离也就一并导出了。比如说当时,我们知道,地日距离如果是1的话,那水星到太阳就是0.4,火星到太阳就是1.5,木星到太阳就是5.2。那咱们知道这个实验的意义,咱们再看这个实验要不要花很多钱呢?这还真的需要。因为它跟看日全食、月全食是一样的道理,那可不是地球上任意地点都能看清楚的。看金星凌日也有合适跟不合适的观测点,测算之后,假如说是在地球的另一边才能看清楚,那就真得几个人带着设备去地球的另一边测才行,这在一七六几年还是很费钱的。另外不一样的是,日食、月食一年就有好几次,但金星凌日可不是,它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相隔8年。比如说最近一次,年,年,你看,这两次是相隔8年。但是如果你要是把这一对全都错过了,要想再等下一对,那平均也得年。比如说下一次,那就是年跟年。英国皇家科学院在年就准备去远东观测金星凌日,是根据什么呢?是已故的天文台长哈雷的遗嘱,因为哈雷告诉他们,年就会出现第一次金星凌日,你要去哪哪哪去观测,这样才好算出地球到太阳到底有多远。英国皇家科学院当时派出了查尔斯·梅森带了一个助手,坐着皇家海军的军舰往印尼去。这听着是挺气派的,但错就错在坐了军舰去。英法当年是处于七年战争之中,什么原因?就是英国把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给抢走了,法国不干,所以他们打起来了。英国需要派军舰去殖民地,所以这些科学家本以为就是赶了个顺风船,结果,出海的第二天就被伏击的法国军队给包围了。法军也不知道这船上有两个人是打算测量金星凌日的,一通激战之后,这船上死了10多位士兵。好不容易这船逃回了英国,两位科学家的命虽然保住了,但是也吓怕了,然后就给科学院写信,说战事太紧张,太危险,建议还是别去了。结果科学院回信给拒了,说:为了英王的荣耀,必须去,否则咱们法庭上见。硬着头皮再走就不敢往东去了,直接南下,到了好望角去观测。所以不是一个好的地点,观测的结果也非常差。其实当年观测这个重大科学现象的不止英国皇家科学院,法国皇家科学院也派人去了,去的人叫让蒂,这次观测最好的效果应该是在东南亚,所以他打算去印度南部的一个沿海城市。但是他也吃了七年战争的亏,因为等他刚刚要到的时候,发现那地方已经不是法国殖民地了,因为英国已经把殖民地给抢走了。所以,英国的港口怎么能让这法国的船靠岸呢?金星凌日的那一天,让蒂是在海上完成观测的,你想,那船荡来荡去,根本谈不上什么观测精度,让蒂非常非常失望。一般来说,遭遇这么多不幸,也就是回国了事了。但是这让蒂横下一条心,就不走了。咱们前面说过,这个凌日事件是8年成对出现的,他就在印度住下来,生生等了8年。其间甚至都建了一个小型的天文观测台,把设备全都调好了,8年后,凌日的时刻终于到了。把望远镜架好了,眼睛凑上去一看,一大片乌云随之而来,把整个过程全都挡住了,结果8年的努力,8年的等待功亏一篑。再就没法等了,那得多年之后了,所以只好收拾行李。结果回国的路上,还闹了痢疾,差点就死在船上了。逃过了痢疾,结果船又遇到了风暴,险些是船毁人亡。最终历经千辛,11年后回到了家乡,老婆改嫁,家产被瓜分,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但是还有其他的科学家观测了,成功的第一个人是英国皇家科学院委派的第二支队伍,是库克船长。他那几年正在东南亚执行海军任务,他当时收到皇家科学院的来信的时候感觉这位置挺合适的,最终的测量是现在新婚度蜜月常去的大溪地岛。也就是说,人类首次知道地球到太阳有多远,太阳系里各行星之间有多远,是库克船长最后给出的关键测量数据。这个可以算是英法两大科学院建成之后,第一次实力上的比拼。科学的价值在他们成熟期之后,也就都开始能够拿到稳定的经费了,所以也能做出这样的大实验。这些也都是教科书味道的资料里可以查到的东西。那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呢?就是,那些实打实的科学家做研究,之所以能有人给他们钱,本质上还是因为给钱的人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否则,英国凭什么能在晚别人一步的情况下把印度从法国人的手里抢过来呢?在这样的争夺战中,海上如何导航,炮弹怎么打得准,帆应该立在哪,这都是要命的问题,而科学是可以提供足够好的指导的。但是,科学可不是为了怎么研究导航,研究弹道怎么打,这些只是科学研究产生的硕硕果实里,沿途无意中掉落下来的一些果实。科学家们当初研究的内容可比这些要宽泛得多。荒诞的科学实验你如果以为他们研究的全都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那就想错了,其实在那个年代,真正谈得上高大上的也只有天体如何运转这类问题,除此之外,现在看上去,很多内容跟荒诞的闹剧没什么区别。比如说皇家科学院里医生很多,他们开会的时候就会一起熬制治疗痛风的药。这药是什么配方呢?就是小黄瓜、芸香、杜松,然后用它们一起煮的小狗。还有记录,年那一次会议里,很多科学家因为喝下一品脱牛尿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害处,结果吵起来了。这一品脱是多少呢?大概是毫升。所以你以为他们是故意搞怪猎奇吗?其实也不是。比如说他们给国王查理二世治病也是这样的,年,国王查理二世中风了,医生先给放了两杯血,又给他灌肠,又给吃泻药,然后又让他吸入了一管喷嚏粉。看情况没有好转,又放了一管儿血,然后用鸽子粪跟珍珠粉调成的膏搓脚底,还没有效果,就把查理二世头给剃光了,用烧红的烙铁烫。种种手段都用上以后,查理二世开始动了,但是是抽搐。皇家科学院的医生们就献上了最后一剂重量级的丹药,是40滴人类头骨萃取的药水,喝下去之后4天,查理二世一命呜呼。这查理二世是谁呢?可能你还记得,他就是25年前给皇家科学院盖章,签特许状,批准科学院成立的那个人。这些就是皇家科学院的医生们真心诚意作出的科学尝试。可能你觉得,医学是一个发展比较晚的学科,所以那个时候学院里医生做什么,不能代表科学家在皇家学院做什么。那么我们也可以看看其他的科学家干了什么,比如说就有记录,大家围成圈做实验,看看独角兽的角磨成的粉能不能困住蜘蛛,那试过10几次之后,他们得出结论,困不住。咱们暂且不提他们是不是研究昆虫的行为,这独角兽在哪啊?再比如,牛顿是年加入皇家科学院的,第一次发表正式的研究成果是关于彩虹色彩组成的分析。你听,这个研究算是很正常吧。但其实那天,在牛顿之前发言的那个人,讲的是被狼蛛叮咬了之后会有什么感觉。还有,这个学院的顶梁柱罗伯特·玻意耳,教科书味道的介绍就是他对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但他主持科学院会议的时候就有过记录,他曾经就从死刑犯的刑场买了一个犯人的手掌,因为他认为这种手掌产生的汗液可以治疗大脖子病。胡克作为他的助手,因为抽真空这个实验的装置跟手法已经做到了全世界最牛,所以后来科学院开会的时候,胡克经常当着大家的面,把鸡、蛇就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真空罩里头,当场给大家演示,然后最后得出结论,蛇比鸡更不需要空气里的物质。这个实验后来特别受欢迎,以至于胡克还做了一个特别大的罩子,自己钻进去了,然后给罩子抽真空。幸好,因为那个设备规模太大了,抽气的过程中死机了,这胡克才奄奄一息地从罩子里边爬出来。那个时候皇家科学院的实验是对外开放的,很多人来伦敦旅游有三个景点是必看的,一个是木偶戏,一个是疯人院,还有一个是皇家科学院。一般来说去科学院的时候,总能赶上解剖动物,偶尔赶上一些无聊的,比如说植物学家认为,一个已经生长了8年的植物里,包含了这8年里头阳光的精华,然后当众用他的方法把阳光精华萃取出来,保存在玻璃瓶里头。干什么用呢?他就是希望等到冬天寒冷的时候,再把瓶子打开,就能暖化空气了。今天我们深入地介绍了皇家科学院那些高大上,和那些不那么体面的这两面。那你应该认识到什么呢?那就是要想更全面地看待科学诞生跟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17世纪、18世纪那个背景下的皇家科学院。这样一放,你就会发现,其实大部分跟教科书里说到的是不一样的,教科书的功能是为了让你了解那些精华,而不是为了给你还原那时那刻。在17、18世纪的时候,人们愚昧得很,教科书里提到过的那些值得传诵的科学家跟实验,虽然肯定存在,但大部分的科学研究是盲目的,是好奇冲动型的尝试,有的可能是纯粹的探索,也一定有为了博眼球做出来的。真正留在科学史里的实验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放在现在,这样的科研部门肯定早就被勒令关门了,但那个时候是没有人有能力评判这些实验是好是坏,是不是愚昧的,并不存在某些统一的管理跟规划,各种尝试跟验证就是这样多如牛毛地被做出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chongbing.com/dcbzl/11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鸽子养得很矫情比赛就没法比了孙海清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