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系列他是60后,这身白大褂,
白癜风怎么控制扩散 http://m.39.net/pf/a_4345629.html [编者语] 又是一年医师节。 医者,他们时刻准备奔赴“战场”,对生命的敬畏是他们全力救治的速度;与病魔抗争到底,是他们永不退缩的信仰和誓言。 都说医者以一顶百,但其实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口罩面前是生命,口罩背后是生活,他们会哭会笑,他们不必万丈光芒,但他们永远温暖可爱。 在第三个医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又举行了“医声医事”征文分享活动,展示医者的心声。从这些征文的字里行间,也许你能聆听到护佑生命的大爱行歌,也能感受到医路上患者的支持与信任给予医生的力量,从此与医者并肩——同舟共济、心手相连,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大道上携手同行。 第一篇分享的征文来自急诊科负责人黄永光医生,30年的医者生涯,都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点滴瞬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故事吧。 作者简介 黄永光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负责人 重症医学主任医师 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先后在心脏科、神经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工作。九十年代早期即参与心脏介入治疗,年评为内科主治医师,熟悉掌握各种血管穿剌技术及心脑血管造影,年3月至年3医院学习进修脑血管介入及神经科学,年在北医院首例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血管介入弹簧圈栓塞术。 年评为副主任医师,参医院综合ICU建设。年作为ICU业务骨干、主诊医师、小组长、质控员、副主任参与科室管理及业务发展。医院首位重症医学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近三十年来,在危重症医学,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器官功能衰竭的的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年任急诊科负责人、副主任,加强EICU质量内涵,开展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营养评估与支持、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同步电除颤治疗、常规临时起搏器,加强了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气道管理、镇痛镇静治疗、多重耐药菌防治及特殊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医院首例院内复苏后ECMO治疗,加强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科间联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听众指挥、勇担使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科学管理、熟悉流程,通过“培训、演练”多种形式,坚持在抗疫防疫第一线,严守防疫第一道“关口”,为医院坚决打赢抗疫防疫攻坚战,交出合格答卷。 医声 医事 做一辈子医生,做一辈子学生 文 急诊科黄永光 (一) 穿上白大褂,一副认真严肃的样子,脸上的稚气未脱,内心却无法掩饰激动与忐忑。也就是30年前的七月的这一天,我开始了自己的医生生涯,虽然只是实习,记忆却异常深刻。 这一晃便过去了30年。 30年后回望出发的时候,依然感慨万千。虽说只是实习,但九十年代人心纯朴,患者对医生的崇敬与信任表露无遗,让我的内心已经感觉到我的选择将伴随一生。 实习时有太多事,有一件却印象犹深。 很清晰地记得实习时那个寒冷的冬天,带教的老教授给一个患者听诊,听诊前他双手揉?听诊器,蹙眉凝神片刻之后,坚定地说这个收缩期杂音说明心脏瓣膜反流达百分之六十。这个是一个有爱心、有技术的医生形象,给人的温暖与信心。这个形象久久烙在心里,让我此后不管医疗技术设施设备怎么更新进步,都始终钟爱听诊器,更珍惜听诊那一瞬,与患者的彼此交心。 (二) 这之后,时间过了好几年,我已经成为一名医生,到北京进修。北风呼呼的初冬,京城的景象是满眼的土灰色,天空灰蒙蒙的,树叶入冬后便没了景观功能,树干光秃秃的,剩下的残叶也布满灰尘,蔫蔫的样子无精打采,老百姓穿着灰色或黑篮的衣服,头紧缩着,对一个南方人来说,冬天的京城其实有着红墙碧瓦白雪皑皑的期待,但现实其实有点失落。这一次来是进行一年的进修学习,环境是艰苦的,临时的住所,北风透过窗子的缝隙,铁皮屋的鸣响声是如此寒气逼人。医院其实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进修生、研究生、博士生个个都背着沉沉的大包,来去匆匆,后来才知道,里面除了换洗的衣服,都是一本本厚厚的医学书籍,每当处理完病人,他们定是捧着厚厚的书本猛啃,完全不理外面冷风呼啸。 进修时,我跟的主任吴教授是医学泰斗王忠诚的大弟子,有着令人羡慕和景仰的权威学者的样子。一次查房时,他语重心长对我说:“黄医生,其实你的字很漂亮,假如不要写得那么潦草,标点符号写清楚,不要一点到底,那就更好了。”当时,我的内心是被触动的,医学之路不能有半分马虎与潦草,哪怕那一点点的细节,就可能是我以后人生之路的坎坷与羁绊。 医患之间的互动也依然打动我。也还在进修时,还记得一天独自出门诊,看到走廊很多外地过来的患者及家属。他们不少是西南地区不远千里来京求医的,专家号往往“一票难求”,周围住宿也不方便,便在走廊过夜等着能挂个号。终于他们挂到号进了诊室,我看到一个家属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大袋的CT、X光片子时,一点也不敢懈怠,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及诊疗经过,仔细地瞧完这些片子,耐心和病人解释清楚其中专科问题,做了认为最合适的建议。只是一番寻常,但见病人含泪告别喃喃自语:“北京的医生真是好啊,真仔细,真是认真负责。”这些语言纯朴真诚、出自肺腑,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很多很多年过去了,言犹在耳,场景如在眼前。从此,也就一点不敢辜负这以心相待、真诚的力量。 (三) 九七年的香港,紫荆花盛开的季节,金灿灿的紫荆花雕塑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日子,香港回归了。女儿也在这一年呱呱坠地。这一年我正好做住院总,一年日子,医院,全院各科会诊、门诊、急诊、抢救、监护中心,都是住总的“势力范围”。那时感觉住院总就是除院长外最大的官了,俗称“老总”。由于无暇照顾,半岁的女儿只能送往乡下。一年是漫长的,同时又是短暂的,有辛苦也有收获。日夜忙碌的时间,会过得特别快。待半年过后,冒着台风肆虐,火车、汽车辗转,在雨夜中绕过被台风吹断的大树阻拦的马路,直到第二天下午终于见到陌生的女儿,看到女儿那陌生的眼神、瘦弱的身体,内心是喜悦,也酸楚。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有相似的经历吧。所幸,孩子是懂事的,能理解作为医生的爸爸,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及较强的自理能力,这种能力也伴随她慢慢长大,直到她走出国门。 90年代的医生其实是幸运也是焦虑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生也伴随诸多诱惑,每一个医生的内心,其实都有过很多的波澜,我也不例外。那时候,看着一个个小伙,从事医药行业或者医疗设备,从一个毛头小子到拥有豪车豪宅,他们的转变,也吸引了一些无法在艰苦日子坚持的医生。其实我的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涟漪。但是,面对每一个痛苦的病容,每一回成功救治后的欣慰,每一次真诚的谢意,就像一把无形的缰绳,紧拉着我的内心。其实,我还是爱着医学,爱这一种神圣的感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脑血管病也不断增加。九十年代因条件限制,医院仍未开展心脑介入治疗,老主任便通过各种关系,把医院专家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当时交通不便,家属把病人交给我们转送外院,完全是看到我们真诚的为抢救病人、有效的沟通及言语间满是为病人着想的拳拳之心。把病人用救护车送往广州的同时,我们的心是悬着的。而我们医生往往要坐车转车,到珠江边过渡,然后改坐摩托,一番医院,做完手术又要齐心协力把病人接回来。看着病人通过种种的方法,痛苦消失了、生命终于回来,脸上露出笑容,所有的艰辛曲折,都觉得是值得的。 (四) 时间跨入了的世纪之年,重症医学逐渐在全国发芽深耕、蓬勃成长。医院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当初的两栋旧楼加黄楼变成1号、2号大楼到6号楼。从3楼的小监护中心到ICU到新楼的综合ICU,到重症医学科成立,医院的重症发展之路也正是我的成长之路。 在很多人看来,ICU实在是不可思议。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满是抢救仪器设备,医护人员穿着严实,表情严肃,报警声不绝于耳。病人插满管子,从痛苦辗转醒来,室外是家属期待焦急的表情。但ICU医院的重要关口,是临床各科的避风港,是我的专业所在。这里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有的悲壮有的温情,有离别有重生,这也是产生奇迹的地方。很多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给了我坚持的勇气、前行的力量。记得那个放射科医生,全身黄染,呼吸机、CRRT,全身插满各种管子,肚子上大大的手术疤痕胀鼓外露、大量腹水,多器官衰竭,表情痛苦,家属绝望的眼神不能阻止我们停下脚步,一周、十天、两周过去了,病人奇迹般的生存下来,并在后续治疗中重新投入了正常的生活,令人惊叹。每一个奇迹的生命再现,都激励着我们重症人内心的斗志,决不能放弃,决不能低头,我们的每一点付出每一点点信心与坚持,都伴随着生命的奇迹随时闪现。 一个年轻的小伙,间质性肺病、呼吸衰竭、脓毒症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持续支持,治疗反复、多重耐药细菌感染以及各种抢救伴随着焦虑、寂寞、担忧。很明显,他的肢体是痛苦的,内心曾一度绝望。但就那么一点点闪光的眼神给了我们坚持,毕竟他还年轻,孩子才学会叫爸爸,父亲紧张地筹着医药费,内心可能还有很多牵挂与追求,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后来病人出院了。再后来,他们父子俩送锦旗来了,看得出来他的身体在与病魔的抗争过后依然疲惫,旗上的几个字朴实无华,却那么鲜艳,那么鼓舞人心。我们不能治疗所有的病人,时时的努力抢救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也会有沮丧、遗憾,没有济世的能力,还是希望能给每一个不幸的病人一点帮助与安慰,也许就是所谓的医德或是功德吧。 还有无法忘记那个ICU住院二年多的老朱,肺纤维化后呼吸功能极度衰竭,多次的会诊、专家的意见与我们的各种方案过后,他已明白自己的病情,只能完全依靠呼吸机过日子了,日和夜对他是一样的煎熬。在病房,看到大家忙碌的脚步,他不敢有过多的要求,但他总是希望见到医务人员过来一下,仅仅为了点点问候、点点帮助。有时候他会打开本书看看,或者报纸。我不敢相信他会有心思看书或报纸内容。但那他的神情意识让我清楚意识到,每一天对他来说都可能是最后一天。他需要温暖,需要爱,需要理解,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安慰。两年过去了,我们不能把他救回来,只能安静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尽头。虽然在他的家属平静而又感激的脸上,我们知道我们的努力值得,我们的所做所为值得,但我又总觉得做得不够,关心得不够。如果我们能多做一点,也许他的痛苦应该可以更少,他的心情可以更好些,他应该有更多学习看书看报的时间与机会。 (五) 医学之路,就是一条长河,不管表面多么平静,里面都会有波澜,有暗流,但认定了方向往前走,涓涓细流终汇入大海。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新冠肺炎突发,中华大地疫情肆虐,广大医务工作者肩负重任,走到抗疫前线,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坚。我转战到了急诊科,这里有熟悉,更多是陌生;有责任,更多是担当,能做的就是坚守一线,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还清楚记得2月13日晚上,同事们临危受命援鄂抗疫,消息传来,我的内心是激动,又是百感交集,难以入眠,想象着前路未知,重担更应该由我这些从事重症的人来担当,但我也知道急诊就是一个重要的隘口,我们同样不能有半点松懈,医院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尽心尽力,当同事在前线舍身拼搏,我有什么理由推卸,有什么理由不放下内心那一点点私心?病人不是顾客,患者也不是上帝,“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们就是兄弟同胞啊!我只能换位思考,想象着自己痛苦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声音,有一句真诚的问候,有一个关切的眼神,有一个暖和的听诊器,告诉我病情的危急,重新燃起战胜病魔的希望,在医生的神态、语气、自信里,有理由相信这就是好医生! 从医的第一天,就经常考试,医德医风为医生根本,从医首先得做人,做人在德,“厚德怀仁、博学济生”,很喜欢这几个字,于是便有了急诊科的科训,厚德载物,仁爱存心,待人对物又何尝不是呢? 生命其实并不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壮怀激烈,有的真实温情。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没那么光辉闪亮,经过痛苦的病患疾苦,便希望过一个平凡的生活;见过很多救治的场面,内心也会渴望平静。但平凡不应该平庸,平静不应该平淡,我们总要走一条路,哪怕没有明媚的阳光,没有灿烂的晚霞,没有绚丽的风景,也希望不断前行。初心不改,无悔内心,给人温情,带给人健康,这也是我从医的宗旨,“偶尔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时光过了近30年,路还将继续,再也无惧风雨,不被环境动摇,我将用自己那一点点经验,本着好学求知,知行合一的初心,继续走完这一条属于自己的医学之路。 编后语 阳光不燥夏日悠长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 我们通过黄永光医生的笔触 读到了一段段珍贵的回忆 三十年 既短暂又漫长 它转瞬即逝 但认真回想时 却又有如此之多 温暖而又充实的往事 实习、进修、当住院总的日子 在ICU里见证过的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年抗疫最紧的时候转战急诊科 …… 一点一滴 构成了黄永光医生的医者之路 只要患者痛苦消失了 生命终于回来了 脸上露出笑容 所有的艰辛曲折 都觉得是值得的 这也是所有医者的心愿! ▎文章征集 为做好“中国医师节”宣传工作,激励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我们正在举办“医声医事”征文活动。讲述医者故事,传递医者心声,挖掘先进事迹,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文体不限,字数不限,等你来。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益宣传画: 点“在看”扩散给更多朋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chongbing.com/dcbzl/10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鸽单眼伤风久治不愈怎么处理
- 下一篇文章: 中医思维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