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病程对耳石症复位成功后残余症
白癜风学术研讨会 http://m.39.net/nk/a_5777838.html 本文于年11月5日发表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01临床问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其中后半规管耳石症最为常见,占70%~90%。目前耳石复位是BPPV治疗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笔者团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BPPV在成功复位后仍有不少患者存在残余症状,表现为持续的头晕和(或)不稳感,而无位置性眼震及眩晕。现有的研究文献报道,这种残余症状的发生率高达61%。耳石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晰,是否与发病的病程有关,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团队对比分析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后半规管管石症患者的复位前和成功复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不同维度评分的变化,探讨病程长短与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发生的相关性,以揭示耳石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产生的可能发病机制。 02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年7月—年3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力障碍及眩晕诊治中心诊治的后半规管BPPV患者56例,均为原发性后半规管BPPV,符合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BPPV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且给予成功复位。参考文献将发病至复位治疗的间隔时间在7d以内界定为短病程组,将病程在8d至1个月内的为长病程组。短病程组32例,长病程组24例。患者统一采用国医-华科G-Force耳石复位治疗仪进行转椅辅助下的耳石复位治疗,复位方法遵循Epley复位的步骤。 注:点击可查看大图参照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BPPV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的DHI量表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成功复位治疗后7~10d进行评估。 03研究结果展示1.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发生的比例 a.无残余症状患者中:短病程组6例(54.5%),长病程组5例(45.5%); b.轻度残余症状患者中:短病程组24例(68.6%),长病程组11例(31.4%) c.中重度残余症状患者中,短病程组2例(20.0%),长病程组8例(80%), 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轻度残余症状组与中重度残余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短病程组中轻度残余症状患者更多,说明短病程组出现残余症状更多地表现为轻度功能障碍,而长病程组出现残余症状更多为中重度功能障碍。 2.短病程组与长病程组DHI总评分的比较 注:点击可查看大图 结果分析:复位前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的DHI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长病程组DHI总分更高,说明长病程患者眩晕相关症状更重。复位后2组DHI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病程组DHI总分较高,说明复位治疗后长病程组患者可出现更明显的残余症状。复位前后2组DHI总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BPPV病程的长短并不影响患者整体复位治疗效果的改善程度,但长病程组残余症状更明显。 3.短病程组与长病程组复位前后DHI不同维度评分的比较 注:点击可查看大图 结果分析:复位前,2组患者DHI-P及DHI-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I-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长病程患者更易出现精神心理等情感方面的问题。复位后,2组患者DHI-P评分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HI-F及DHI-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病程组评分更高,说明成功复位后长病程组在功能及情感方面表现出更明显的残余症状。 2组患者DHI-P、DHI-F、DHI-E复位前后评分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患者复位治疗后在不同维度的症状改善程度相同,病程不影响复位的效果。 注:点击可查看大图 04研究讨论耳石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发生的机制仍不清楚,可能跟以下原因相关: ①共病机制,即外周耳石器及其传导通路或前庭系统本身存在功能异常; ②耳石复位后仍有少量泥沙样的耳石碎片残留,但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位置性眩晕及眼震; ③耳石复位后中枢的再适应; ④耳石诊断及复位的延迟性; ⑤BPPV诱发急性眩晕之后产生的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主观性头晕感。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提示残余症状可能与BPPV症状的持续时间相关。 关于长病程患者更易出现残余症状的机制,有研究认为: (1)长病程会增加半规管内微小耳石颗粒进一步黏附在嵴帽上的概率,导致复位困难和持续的头晕状态(2)我们推测:耳石颗粒在半规管内停留时间越长,对半规管内淋巴液环境和密度的改变就越大,进而导致壶腹部外周前庭感受器功能异常,即使复位后其内淋巴液环境的恢复及外周前庭-中枢的再适应性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本研究对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发生率分析显示,短病程组患者中更多表现为轻度残余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而长病程组患者以中重度残余症状居多。从DHI量表评分方面分析,DHI-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病程不影响躯体症状的改善效果,而在DHI-F、DHI-E及DHI总分3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程的长短对于患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及精神情感是有影响的,BPPV持续时间越长,患者的精神压力越大,更容易出现残余症状,进而害怕参加社会活动。 05本研究给临床提供的信息(1)后半规管BPPV成功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发生与病程长短有关,长病程患者更易出现中重度的残余症状,并且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及情感心理两个维度方面。(2)对于BPPV患者,我们不仅仅需要给予正确的复位治疗,还应该从精神心理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指导,进而减少、减轻和尽早消除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提高其社会交往和活动功能,必要时予以药物治疗。最后我们建议:存在耳石症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尽早专科门诊就诊,明确诊断,并给予及时的复位治疗,能有效减少和减轻头晕及走路不稳等残余症状的发生。 更多全文信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chongbing.com/dcbzl/10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教育最大的愚蠢,是冲孩子讲道理,不停讲道
- 下一篇文章: 普洱生茶的功效与作用以及性质